一、冶金工业(8项)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
时代:1890年
地址:西塞山区黄石大道316号新冶钢厂区内
简介: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于黄石市西塞山区,是亚洲最早的钢、铁、煤联合企业,也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家采用新式机械设备进行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联合企业。1915年前,该企业的钢总产量几乎占中国钢铁产量的100%。
汉冶萍煤铁厂矿旧址现保存完好的有:冶炼铁炉、张之洞塑像、日式建筑、欧式建筑、高炉栈桥、瞭望塔、界碑、水塔、小红楼、卸矿机、运输码头等工业遗存。其中冶铁高炉始建于1921年,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钢铁冶炼炼炉,是当时的“亚洲第一高炉”,填补了我国近代早期钢铁工业文物保护中的空白,具有典型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日式建筑
欧式建筑
高炉栈桥
水塔
卸矿机
小红楼
汉冶萍界碑
冶炼铁炉
大冶钢厂苏式建筑群(共21栋)
时代:20世纪50年代
地址:西塞山区田园社区工人村
简介: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只有东北鞍山一个大型钢铁基地,无法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1950年初,中央重工业部召开全国钢铁工作会议,提出在黄石建设钢铁工业基地。1950年10月,重工业部邀请当时的苏联专家到黄石考察建厂条件,认为在武汉附近的湖北大冶建钢厂最适当。但两年后苏联专家改变了意见。1952年5月6日,中央正式决定在黄石地区建立中国第二个钢铁工业基地。1953年3月1日,华钢奉令改称大冶钢厂。国家“一五”计划开始实施后,国家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大冶钢厂被国家列为重点建设单位,冶钢开始进行大规模扩建,一期扩建工程于1954年6月1日正式动工。大冶钢厂工人村苏式建筑群即是钢厂大规模扩建时期的产物。新中国兴建的第一批钢铁骨干企业,绝大多数是苏联专家设计的,建筑风格也受当时苏式建筑影响。2016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分布图
14号楼居民楼
10号楼
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旧址
时代:20世纪50年代
地址:西塞山区黄石大道316号新冶钢厂区内
简介: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旧址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湖北新冶钢股份公司厂区东北隅。该建筑东西长56.8米,南北宽29.5米,占地面积1675.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549平方米。
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旧址原为文化室,是一处面积约为787平方木的简易平房(后新增坡屋200余平方米,合计1000平方米),并改名为职工文化馆。随着生产的发展和职工人数的增加,并考虑到文化馆在1954年江水上涨时曾被浸淹数月,木架结构损坏严重,1963年厂部决定改建大冶钢厂俱乐部。全厂职工献计献策和利用工余时间参加义务劳动,使工程进度加快。1964年1月大冶钢厂工人俱乐部竣工。大冶钢厂工人俱乐部有,一楼设有舞厅(1970年改为科技图书馆和职工图书阅览室),二楼设有娱乐室、体育室、美工室和活动大厅。
大冶钢厂职工俱乐部旧址左右呈中轴对称,平面规矩,中间高两边低,主楼高耸,回廊宽缓伸展,其次是有三段式结构,即檐部、墙身、勒脚三个部分。为典型的仿苏式建筑。
2015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景
大门
下陆钢铁厂旧址(连铸厂房)
时代:1958年
地址:下陆区大塘社区
简介:1958年8月17日至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河北省秦皇岛北戴河举行扩大会议,讨论1959年的国民经济计划以及当前的工业生产、农业生产和农村工作等问题。会议提出“以钢为纲,全国跃进”的方针,号召1958年为生产1070万吨钢而奋斗。会后,在全国很快形成了全民炼钢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高潮。这一年,下陆钢铁厂破土兴建。
大冶铁矿工业遗产群
时代:1890年
地址:铁山区大冶铁矿厂区
简介:大冶铁矿工业遗产群包括黄石国家矿山公园(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炸药洞旧址、麻雀山碉堡旧址)、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铁门坎摩崖石刻、铁山老火车站及老桥洞。
东露天采场由象鼻山、狮子山、尖山三个矿体组成,是大冶铁矿的主要采场。整个采场东西长2400米,南北宽900米,上下落差444米,坑口面积达108万平方米,是世界第一高陡边坡,亚洲最大人工采坑。2014年大冶铁矿东露天采场旧址被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炸药洞旧址在20世纪初是大冶铁矿用来存放炸药和备品备件的地方。1938年至1945年大冶沦陷期间,日本制铁株式会社直接开采大冶铁矿,此处成为“日铁”储存炸药的炸药库。日本战败后废弃。新中国成立后,大冶铁矿于1955年7月开工重建,这些洞室后作为炸药库房和备件库房使用至上世纪末。麻雀山碉堡旧址为“日铁”当时在麻雀山所建。碉堡成圆形,有7个射击孔;有两处入口,但门券已毁;碉堡顶部已损毁;碉堡由青砖、红砖错缝平砌,部分红砖上戳有汉冶萍公司厂徽或“官厂”印记;碉堡内有一残存水泥墩柱。碉堡现已纳入保护范围,成为黄石国家矿山公园的一部分。
大冶铁矿厂区历史建筑主要是指选矿车间的历史建筑。选矿厂于1957年3月破土动工,1958年9月一期工程完工投入生产,最终形成了年处理原矿430万吨的能力,成为我国关内最大的选矿厂。目前,选矿厂区的历史建筑保存基本完好,建筑占地面积约0.655平方公里,其破碎、选别、脱水等选矿工艺流程仍然正常运行。主厂房为钢梁框架结构,占地28474平方米;浮选设备中最大的为8号大井,钢筋混泥土结构,圆形,直径50米,占地面积1962.5平方米。
铁门坎摩崖石刻位于大冶铁矿铁门坎矿区,全称《大冶铁矿盛公纪念碑》,刻于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内容是为纪念盛宣怀。石刻坐东北朝西南,距离地面2米以上,石刻高3.2米,宽3.8米,约12.2平方米。碑文为楷书,吕景端撰文,包希蔺书丹,薛念椿刻,碑文共426字,记录了盛宣怀招商承办大冶铁矿造福一方的历史。石刻本体保存较好,已用玻璃罩住,有围栏,建有风雨亭(亭名“怀盛园”)。2016年被公布为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铁山老火车站、老桥洞的修建是缘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张之洞兴修从大冶铁矿至石灰窑的运矿铁路。运矿铁路现虽已不存,但奠定了铁山至黄石市区铁路基本走向,新中国后铁山老火车站成为铁山至黄石之间铁路的起点站,铁山桥洞是这条铁路线上的涵洞之一。
东露天采场旧址
炸药洞旧址
麻雀山碉堡
厂区历史建筑
铁门坎摩崖石刻
铁山老火车站
老桥洞
大冶钢铁厂旧址
(含老门、办公楼、宿舍楼、制氧车间)
时代:1970年
地址:大冶市矿冶大道139号
简介:大冶市以“大兴炉冶”而得名,矿产资源极为丰富,有着3000余年的矿冶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在大冶设立厂矿采炼矿石,大冶为新中国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贡献。20世纪70年代,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央精神,适应当时大冶县(现大冶市)工农业生产的需要,加速农业机械化的进程,1969年全国冶金工作会议(在烟台召开)之后,中共大冶县委决定利用得天独厚的矿藏资源优势,筹建县办全民所有制小型钢铁企业——大冶县钢铁厂,亦称大冶钢铁厂。
门楼
办公楼
石头咀铜铁矿旧址
时代:1979年
地址:位于大冶市城西1.5公里处
简介:石头咀选矿厂旧址位于大冶市城西1.5公里处,选矿厂面积为2000平方米。1971年5月湖北省革命委员会将该矿划归武汉市金湖钢铁厂开采。同年5月分东西两采区土法上马,人工开矿。1975年10月武汉市冶金局决定将石头咀矿建成机械化生产的露天矿山,遂委托长沙有色金属设计院设计。1977年开工基建,1978年采用穿孔机、电铲、汽车等机械设备进行开采,1979年兴建选矿厂。1985年底,石头咀铜铁矿划归大冶铁矿管理,1986年底大冶铁矿将矿山移交大冶市。后企业改制,由大冶兴冶矿业公司管理。
全景
新冶铜矿旧址
时代:20世纪20年代
地址:大冶市西南15公里龙角山居委会
简介:20世纪20年代,国内老一辈地质学家就对原大冶县龙角山地区进行过地质勘探。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年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国家对此地也开始了大规模集中性地质勘探。1952年5月中南军政委员会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会同中南地质局共同组建阳新大冶地质勘探队(代号4213队),对阳新、大冶地区进行矿点普查,并进行了部分槽探。同年底,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根据所获资料召开计划会议,决定以龙角山为勘探重点,由有色局负责坑探,地质部门负责深、边部钻探。
1953年国家从大规模地质勘探和矿业开发入手,决定在鄂东南地区筹建铜业基地,首先开始了新冶铜矿的建设,并列入“一五”时期建设的156项重点项目之一。1953年1月,中南地质局在龙角山成立414地质勘探队,对矿区进行布点钻探。同年3月18日,中南军政委员会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在大冶县城关成立新冶铜矿筹备处。1953年7月4日,重工业部有色金属工业管理局中南分局发布“关于新冶铜矿筹备结束正式成立新冶铜矿并颁发印信”的命令。由此正式拉开了新冶铜矿建设与发展的序幕。
全景
采矿设备
井口
二、水泥工业(2项)
华新水泥厂旧址
时代:1946年
地址:黄石港区黄石大道145号
简介:华新水泥厂旧址位于黄石港区,是我国现存时代较早、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水泥工业遗存,填补了我国近代水泥工业遗产保护的空白。
华新水泥厂生产的“宝塔牌”水泥于1911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博览会上被评为“最优等奖牌产品”,并获得美国巴拿马赛会一等奖,代表了当时中国水泥工业的先进水平。
现存创建时期烟囱、办公楼、湿法水泥窑、四嘴装包机等建筑和设备。其中,1、2号窑始建于1946年,系从美国爱立斯公司原装引进的两条大型水泥湿法旋窑和配套设备。这是目前世界上仅有保存完好的湿法水泥旋转窑设备。3号窑于1975年由华新人自己设计建造,1977年正式投产,在中国广泛应用,并出口20多条生产线,被命名为“华新窑”,成为中国水泥工业的里程碑。
华新水泥厂旧址见证了中国水泥工业从萌芽、发展到走向现代的历史进程,是功能建筑与设计的代表作,是中国水泥行业的教科书,当时被誉为“远东第一”。2013年被国务院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全景
1-3号湿法回转窑
取水码头
码头沿线铁路
高级职工宿舍
毛泽东像
华记水泥厂旧址
(含办公楼、烟囱)
地址:西塞山区八泉街道办事处飞蛾山社区
简介:该旧址前身可以追溯到大冶湖北水泥厂,创建于1907年,是中国近代最早开办的三家水泥厂之一。华记水泥厂旧址,位于黄石市西塞山区八泉街道办事处飞蛾山社区,建筑面积约400平方米。该建筑是一栋单体2层楼,南北10米,东西20米,占地面积200平方米。人字形屋顶,墙体厚实,分上下两层。屋顶有3个出烟孔。经长期的风吹雨淋,部分地方已经风化,但整体基本保持原貌。该建筑目前属于私营性质,被某医药公司与私立学校租用,暂未列入任何级别保护。2016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办公楼
烟囱
三、煤矿工业(4项)
源华煤矿旧址
地址:西塞山区桐厂路口
简介:1909年,大冶县人士周晋阶筹组大冶富源煤矿公司,经过招募,筹得股本库平银二万两,并开始对原富源小煤窑进行改造。1922年为富源煤矿经营史上的转折年,由于公司董事会的改选,加之聘请高寿林为矿师,富源煤矿走上了迅速扩张之路,公司的资本增值白银八万两、股本共计二十万。从那之后,富源煤矿从一个手工小煤窑逐渐现代化,引进近代管理经验,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注重开拓市场,建设成为近代中国式煤矿,为中国民族工业做了贡献,为后来的黄石煤矿奠定了基础。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富源煤矿在欠下巨额债务的同时又遇上了重大事故,濒于倒闭的边沿。当时富源煤矿的生产设备和运输条件虽优于富华,但穿水事故损失很大,恢复工程需要不少投资。富华距江边较远,运费较高,但资金拮据,增加资金后就能提高生产。1935年实业部委员王征甫到石灰窑矿山考察,建议富源、富华两矿合并。同年,富源煤矿、富华煤矿分别召开了股东临时会,确定了两矿合并原则。1936年7月10日,富源、富华两公司召开股东大会,到会股东747人,代表股份8674股,通过了《大冶源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会决议录》,决定两公司合并,定名为“大冶源华煤矿有限公司”。
井口
井道
利华煤矿遗址
时代:1924年
地址:黄金山工业园区柯家湾
简介:1924年,大冶东乡人柯润时在柯家湾创办煤窑,矿区面积290余亩。随着生产的逐步扩大,1927年改名为大冶利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利华煤矿)。1934年利华煤矿正式投产,在中窑江边建成发电厂和越山索道,这是中国第一条翻越高山的架空索道,开创了全国用越山索道运煤的先河,索道后来在1938年日军入侵时被日商中山古铁收集所拆走变卖。
全景
袁仓煤矿袁家仓坑办公楼
(北伐军二十军军部旧址)
时代:1949年
地址:西塞山区八泉街道办事处飞鹅山社区
简介:办公楼为一单栋二层楼,位于西塞山区临江街道办事处。1889年,张之洞在石灰窑袁家仓建一平房,1907年被华记水泥厂占用。1949年源华兴建袁家仓坑,此建筑为袁家仓坑办公地。20世纪60年代在原址上加建二层辟为保健站,二层现由源华煤矿退管办使用,一层基本闲置。这处旧址既属于工业遗产,也是革命遗址,它曾是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部所在地,周恩来与贺龙曾在此会晤。2014年被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六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全景
王三石煤矿旧址
时代:1891年
地址:大冶市王三石村
简介:1890年,湖广总督张之洞在湖北创办钢铁工业,兴建汉阳铁厂,开办大冶铁矿,但冶炼钢铁需要焦煤,必须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建设新式煤矿。在派外籍矿师复勘大冶铁矿的时候,张之洞交给他们一项新的任务,要他们在大冶左近沿江一带寻觅煤矿。外籍矿师通过勘察,在大冶铁矿附近王三石及离长江不远的道士洑、明家湾等处发现煤。据薛福成《出使日记》载:“其质极佳,与英国之上等煤足堪匹敌。既无硫气,又不夹石质。而煤层之厚有三四尺,足供应用矣。”
1891年,张之洞委派候补知县张飞鹏、矿学生候补知县游学诗带外籍矿师到大冶进行复查,用机钻试,择其煤层最厚、水运最便而又离铁山较近者进行建设。张飞鹏和游学诗遵照张之洞的指令,决定先开办王三石煤矿,然后开办道士洑、李士墩等煤矿。张之洞令大冶县陆署令佑勤协同张飞鹏、游学诗购买山地及工程用地,共征购土地23.62亩。于是在王三石设立分局(分局隶属设在铁山铺的大冶矿务局)开工基建。
全景
厂房
四、机械制造工业(2项)
黄石纺织机械厂旧址
时代:1966年
地址:下陆区下陆大道72号
简介:黄石纺织机械厂是在60年代“备战备荒为人民”、“支援内地建设”的历史背景下,在1962年下马的原湖北矿山机械厂的旧址上扩建并发展起来的。1964年中国纺织工业部着手选点,1965年4月至1966年6月进行筹建,筹建工作到1966年6月基本结束。6月开始组织内迁,内迁人员以上海印染机械厂二金车间为主体,还有上海、郑州、沈阳以及同行业兄弟厂部分人员内迁黄石,组建新厂,并由纺织工业部给予银行开户,命名为“国营黄石纺织机械厂”,1966年7月1日正式开工投产,以生产染整设备丝光机为主,当时其经营类型属纺织工业中的纺织机械加工制造工业,经济类型属全民所有制。
厂房全景
厂房内部
湖北省拖拉机厂旧址
时代:1958年
地址:下陆区
简介:1958年10月28日,阳新军垦局成建制撤销。根据湖北省委的批准,军垦局党委书记李震远为领导创建湖北省农业机械制造总厂(湖北农机厂)。当时,全厂职工2297人,其中转业军官415人,上海知青232人,新招农村合同工1616人。
1961年1月,该厂全面投入生产。1962年8月,湖北省委决定,湖北煤矿机械厂合并到湖北农机厂。同年,武汉江岸大江厂、黄石钢丝绳厂相继并入,湖北柴油机厂、黄石煤炭局等单位一批干部和职工调入。1965年12月,第一台东方红-20拖拉机(简称东-20)试制成功。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拖拉机行业、民族工业的第一品牌。1966年2月8日,湖北省机械工业厅[66]工办字第145号文件决定,湖北农机厂更名为湖北拖拉机厂。东-20拖拉机开始批量生产。1978年12月,湖北拖拉机厂统图定型后25型拖拉机试制成功,初名东方红-25,后改为神牛-25型拖拉机(简称神牛-25)。神牛-25获湖北省优秀产品和国家经委颁发的“优秀新产品金龙奖”、国家银质奖,出口欧、亚、美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1983-1992年,工厂步入鼎盛时期。
1992年后,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入,工厂受到产品结构单一和内部经营机制不活的双重困扰,经营日趋艰难。2000年3月,黄石市国资局与浙江永康环宇公司双方代表签字产权出售。湖北拖拉机厂正式退出国有企业序列。2000年3月改制为民营企业,改名为湖北神牛拖拉机有限公司,现更名为神牛拖拉机有限公司。
大门全景
厂房全景
五、其它工业(3项)
黄石电厂二宿舍
时代:20世纪50年代
地址:黄石港区沈家营街道办事处沈家营社区
简介:黄石电厂二宿舍位于黄石港区沈家营街道办事处沈家营社区。该建筑屋面铺盖红瓦,墙体厚实,斗篷式大尖顶,墙面用水泥挂浆,为典型的苏式建筑,始建20世纪50年代,长40.6米,进深14.7米,高8.5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建筑大门左侧墙体上有“黄石电厂二宿舍”字样。现为黄石热电厂大学生单身宿舍。2016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景
黄石造船厂旧址
时代:20世纪50年代
地址:黄石港区鄂黄路31号
简介:黄石造船厂现存5600平方米框架式船舶检修厂房一处,该厂房座西朝东,南北74m,东西75m,高18m。厂房内有航吊车,四个主航道,船厂周边散落大量当时造船工具。1969年改称黄石市水运公司船舶修造厂,1978年组建黄石市造船厂。黄石造船厂源自文革前的“民船联社”,文革后“民船联社”该组建立水运公司,后又改名为航运公司,其下属有一个50来人的修造厂,其主要任务是为本公司修造木铁驳及拖轮,建造水泥船,取代紧张的木材和昂贵的钢材。2016年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三批黄石市文物保护单位。
全景
下陆火车站旧址
时代:1892年
地址:下陆区老下陆街道办事处胜利社区
简介:铁山至石灰窑的运矿铁路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三月开工兴建,至第二年七月竣工。起自铁山铺,终至石灰窑江边,全程72华里。设有铁山、盛洪卿、下陆、李家坊、石堡等五个车站,其中下陆车站为中心站。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铁”控制大冶厂矿,汉冶萍公司受命拆迁厂矿设施,铁山至石灰窑运矿铁路的拆轨工程于1938年8月中旬完工,共拆轨33.97公里。日军攻陷石灰窑前夕,爆破队炸毁了自铁山至石灰窑运矿铁路的全部桥梁。
1938年底,“日铁”从长江捞起原汉冶萍大冶厂矿于沦陷前夕沉江的钢轨、钢枕,着手恢复从铁山至石灰窑江岸的运道。运道于1939年4月初通车,沿线设有铁山、铜鼓地、下陆、李家坊、龚家巷、石灰窑等车站。日本战败后,运矿铁路回到国民政府手中。
新中国成立后,下陆车站一直使用到1975年,既是客运站也是货运站。1975年在车站旁边建成新的下陆火车站,老的下陆车站停用至今。
全景
候车室
铁路